【精彩朗诵欣赏】《听雨》  【点击全屏欣赏】 《听雨》 作者: 粒尘/文 磊明/朗诵 喜欢听雨非一朝一夕之事。季节不同,听出的雨境也各异。 记得那年久旱的一天晚上,久盼的春雨来了。伫立阳台,听春雨飒飒,打在窗外的梧桐上。这是杜牧的杏花酒带着诗的幽雅从天街撒落吗?丝丝芬芳,滴滴馨香,把干涸的北国慢慢浸润,细细梳妆,醉得大地酣畅,山川苍茫…… 春雨,是顺着《春江花月夜》的琵琶弦上流淌而来吧! “春日何人初见雨?春雨何年初湿人?”我已经盼了许久,真想撒欢地奔跑在你的世界里,淋个湿透彻底,让你肆意地梳理我的每一根经络,让我再次唱响春的序曲。我幻想着河边插柳,寻找那一夜春风渲染后的万树梨花杏雨,把蛰伏已久的心语放飞,把万般猜想用现实抛进春风和煦。去侧耳倾听牧童的短笛,看看踏青的情侣相依…… 夏夜听雨“一千尺檐瀑,十二时雨声”。夏雨淋漓尽致,肆意泼洒,用他梦幻般的声音勾勒出一个激情的世界,让人想起黄钟大吕,金戈铁马,想起浑厚的高原,平坦的沃土以及火焰似飘动的红高粱和波涛般汹涌的麦浪。夏夜雨声,是流动的天籁之声,是自然本色,似伯牙鼓琴之“峨峨兮若泰山”“洋洋兮若江河”,可以了却人生的不平和喟叹,化解心中堆积的块垒,一切的烦恼都可以随风雨声而去,物我两忘。夏夜里听雨,心清梦净,让人凭添许多遐想。 雨乃大自然的泪滴,夏夜的雨,留给人的是心灵的震撼。桃红早已逝去,绿叶依然繁茂。窗外风卷雨丝,室内清凉无限,暑气连同浮躁随雨声尽消;风摇梧桐,雨打荷叶,没有躁热杂乱,没有悲凉惆怅。屋内床上,静听风雨,卧读诗书,是那样的潇洒,那样的浪漫。“一夜雨声三月尽,万般人事五更头。”让自己沉浸在诗词的意境里,沉浸在想象的氛围中,尽情地体会大江东去的豪迈或小桥流水的缠绵。情为心动,神驰千里,何等惬意! 从长风浩荡中款步而来的秋雨,是持续的,绵长的、缱绻的、神态安然的,是流动的天籁之音。听雨在秋夜,你也可以在室内的床上,轻拥薄被,静听声雨,合着心律,卧读诗书。“千点荷声先报雨,一林竹影剩分凉。”听雨在秋夜,对我们每天反复的生活来说,那是带给睡眠和梦乡的许诺,一切都不会厌倦的许诺。可以平和自己的心态,了却人生不平和喟叹,一切的烦恼都可以随风雨声而去,让尘嚣远去,心轻梦净,物我两忘。平心静气地听雨,能够听出雨的味、雨的调、雨的趣、雨的意。听雨,不需时间,不需地点,不需陪伴,不需赘余,只需一点心境,只需一点情调,只需一点韵味。 然而,听雨竟可以分得出浊清、雅俗和高下,也分得出姿色、韵味、情调和意趣。宋朝的蒋捷在《虞美人》写到:“少年听雨歌楼上,红烛昏罗帐。壮年听雨客舟中,江阔云低,断雁叫西风。而今听雨僧庐下,鬓已星星也。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,点滴到天明。”依照听雨的时间、时节、时序,地点、环境、处境,心态、心境和境界,表达出不同的人生况味和情调,反映自己的生命际遇和轨迹。少年、壮年、而今三者首先展示的是听雨的三个时间段、节令段、年龄段,“歌楼上”、“客舟中”、“僧庐下”三者肯定交代的包含听雨的三种不同地点、环境、处境,“红烛昏罗帐”、“断雁叫西风”、“点滴到天明”三者一定寓涵听雨的三种境况下的心态、心境和境界。 如果说蒋捷的《虞美人》洗却了中国式听雨的铅华,显露出传统审美情调下听雨的风姿和风韵,那么,我们就可以沿着《虞美人》开拓的听雨审美通道,直抵听雨的审美内核,发掘和领略中国式听雨的绝妙和奇异。 台湾作家缪正西的《听雨》里有段话很值得我们回味:“亘古以来的雨,洗尽了中国的一砖一瓦…………只要美丽的中文不消失,江山代有才人继起,雨就不会寂寞!任它淅沥淅沥地下,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因为永远都会有听雨的知音!”  
|
评论